1)里亞多夫 (1855 - 1914) Anatoly Liadov
女巫巴巴亞加,作品56 Baba Yaga, Op56
2)普羅科菲耶夫 (1891 - 1953) Sergey Prokofiev
D大調第一交響曲, 作品 25《古典》 Symphony No 1 in D, Op 25 (Classical)
3)蕭斯達高維斯 (1891 - 1953) Dmitry Shostakovich
C大調第七交響曲, 作品 60《烈寧格勒》 Symphony No 7 in C, Op 60 (Leningrad)
三首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,由俄羅斯的指揮家格烈夫、俄羅斯馬林斯基樂團演奏顯然寓有深意。特別是蕭斯達高維斯的《烈寧格勒》最為期盼,作曲家蕭斯達高維斯以音樂捕捉國家在戰爭中的景象。蕭氏沒有離開蘇聯,1960加入共產黨,致令他創作了大量慶黨之作,同時間他又創作一些「絕對音樂」,對於那些偏於慶黨的音樂不免被評為過於歌功頌德,但不境樂曲都藏有作曲家的情感、思想,而這首《烈寧格勒》可算是描述戰爭的代表作,也是史詩式的一首作品。
隨著這首樂曲的完結,旋即在文化中心舉行了38屆藝術節閉幕典禮。
回顧這次藝術節所選的清單 :
1) 初到奇竟 - 對於我,此劇清淡得近附無味,但有其藝術元素,無妨一看。
2) 情話紫釵 - 被其創作意念所吸引,這一眾的創作人走在一起的創作也吸引,想看此劇的表現手法,看完了,也如毛俊輝所言,此劇還可再作整合。而且看到本地的創作,是不期然一份溫暖的感覺。
3) 崑曲《玉簪記》- 初時還怕聽不來,卻被淡淡風雅所吸引,而且對我國傳統藝術 - 戲曲之雅興猶然而生。
4) 《唐咭訶德》- 對於芭蕾舞劇,技巧是必然的,而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在技巧上巳經做到十足,儘管仍有一個位被看出失誤,對這一點小意外還可諒解,只是當晚的演出略欠張力。
5) 《碧廬寃孽》- 與原著參照,再細味 Britten 改編之部份,實在令人再三回味。
6)《格烈夫與馬林斯基樂團》- 期望的樂團,期望的指揮和期望聽到的作品,實在為我這筵席送上了稱心的一道佳餚。
明顯地這個藝術節的選單是濃濃的俄國風味,而《碧廬寃孽》和《格烈夫與馬林斯基樂團》令人難以忘懷,而崑曲《玉簪記》是意外的驚喜。
演出樂團 《馬林斯基樂團》 The Mariinsky Orchestra
觀看場次 2010年3月28 日 星期日 8:00 pm
藝術總監/指揮 維萊里.格杰夫 (Valery Gergiev)
參考資料 http://www.artsfestival.org/tc/prog/2/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